“臺灣媽媽”張平宜:在青島圓第二個愛的夢想

時間:2012-12-21 14: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張平宜建立的青島(即墨)職業(yè)培訓基地,學生們在車間實習。(圖片來源:山東即墨市臺辦)

  “我忘不了對我做出很大幫助和奉獻的同事、朋友以及親人們,他們是我在愛的長征中不斷跋涉前行的信心和動力所在”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慈善事業(yè)中打拼這么多年,張平宜對這句話體會的最為深刻。想當初,在基地籌資、建設和運營等方面,來自各界的幫助使她不斷渡過難關。她以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為依托,動員和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實現夢想的征程上,借力行舟,揚帆起航。   

  張平宜最感激不盡的是來自臺灣的志工老師們,“沒有他們的傾情付出,就沒有職訓基地的今天”,張平宜動情地說。這些老師,來自臺灣教育、新聞、金融、科研等部門,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和豐富的社會志愿服務經驗,他們從繁忙的事務中擠出時間,一次又一次跨越海峽,義無返顧地投入到愛的長征。他們每次短則小住七八天,長則一兩個月,大家以愛心“接力 ”方式悉心輔導和照顧孩子們。迄今為止,先后有22名臺胞來這里做志工 ,他們和張平宜一樣,把心血和汗水都灑在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國際貿易系的楊瑞坤老師,剛剛結束在馬拉維的援外工作,顧不上返回離開半年之久的在臺北的家,從非洲取道北京,直抵青島,第一時間來給孩子們授課;葛淑玲老師偶然來基地的一次志工支教經歷,竟使她深深地愛上了這里。“在那次支教離開時,孩子們哭著蜂擁而上和我擁抱,事后得知,2名個子矮小的同學愣沒擠進人堆而郁悶落寞好幾天。我暗自承諾,下次一定再來,因為我欠他們一個擁抱!”葛老師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以至于后來她成了這里的常客,成了張平宜團隊的一名兼職老師……   

  多年來,經常游走在涼山——青島、青島——涼山之間,臺北的家變得倒有些遙遠了。一提到這個話題,張平宜的眼里充滿了愧疚。但她有一個理解、包容和支持自己的家庭。當年第一次踏入大陸麻風村采訪,她的小兒子只有3個月大,大的也只不過5歲。多年的聚少離多使兩個孩子習慣了這種生活,早早地就學會了洗衣、做飯和其他一些家務。兄弟倆也異常懂事,每次放假都會來到職訓基地當小志愿者,和大陸孩子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丈夫是一名大夫,深諳麻風病防治的他早年對張平宜的影響很大,以至于使她后來走上了與“麻風”這個字眼相伴的路。張平宜創(chuàng)辦的“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的辦公室就設在丈夫診所樓上,妻子不在臺北的日子,則由丈夫值守。讓張平宜把職訓基地直接建在自己公司里的兩個弟弟,對她的幫助支持不言而喻,就連在美國定居的大姐,也給張平宜“拉”了進來,加入志工團隊,經常從大洋彼岸飛來給孩子們輔導英語。  

  “中華女性公益人物獎”、“中華慈善獎”、 “中國全面小康杰出貢獻人物獎”、“博客公益獎”、“2011 感動中國人物獎”等等,這幾年,張平宜以傾情付出和愛心實踐贏得了無數稱號和廣泛贊譽,續(xù)寫了一個個愛心“神話”,“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zhàn)、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wèi)的程度”。

  從臺北到涼山,從涼山到青島,愛心跨越了海峽隔阻,飛越了千山萬水,張平宜以頑強的毅力和執(zhí)著的堅守,譜寫了一曲回聲海峽、激越兩岸的新時代大愛贊歌。張平宜和她的愛心團隊將張開“希望之翼”,在寫滿大愛的天空振翮高飛,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臺灣網、山東即墨市臺辦聯合報道)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