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市選舉剛落幕不久,在民進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候選人選尚未明了之際,李登輝便呼吁民進黨2012年正副領導人人選未必非要民進黨籍人士不可而應跳脫“民民配”思維,從而串連擴大所謂“反馬勢力”擊敗馬英九。在蔡英文出線后,又再度傳出李登輝獻策副手可非“民民配”,而前不久上演的“蔡彭會”更是讓此一話題繼續(xù)發(fā)酵。另外,“蘇蔡配”議題雖可能性已逐漸降低,但依舊是民進黨內(nèi)部分人士力推的一個組合。國民黨方面,近期個性鮮明的吳敦義更上層樓出任副手與馬英九搭檔又再次被看好。從中可見,不管藍綠哪一方,對合理選擇副手讓其發(fā)揮作用的著眼點與期盼不言而喻,可謂加分是關鍵勝選是王道。
最后,馬蔡選擇副手人選“制造議題”是策略考量。
馬蔡副手人選由誰來出任的議題已延燒了多時,各種組合與配法引發(fā)各界猜想和坊間熱議,吸引了不少媒體的關注與報道。細心端詳我們不盡發(fā)現(xiàn),先前看似有望出任副手的人選,經(jīng)過幾日的曝光后慢慢又被另一人選取代,而被認為不可能擔任副手的人選時不時地又被拿出來討論。為何如此?這除了媒體和觀察家們依據(jù)情勢和時局變化而進行的研判與推測外,與國、民兩黨有意保持本黨候選人的媒體熱度而進行的政治操作無不關系。
在民粹化的臺灣政壇,媒體的聚焦對于政治人物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不容小覷,為此,為了吸引媒體的關注和爭取曝光度,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臺灣民意部門的民意代表們經(jīng)常脫序演出上演打架斗毆互罵丟鞋等戲碼。因此,也便不難理解,面對2012選舉,國、民兩黨為了影響選民的認同取向以及投票意向,往往會發(fā)揮“議程設置”功能制造出各種議題包括副手人選問題,力求主導或影響媒體和民眾對于形勢的認知,從而引導社會輿論朝有利于己方或自己期望的方向演化。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