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助長暴戾之氣
香港依然是世界最繁榮穩(wěn)定的地區(qū)之一,這股暴戾之氣究竟從何而來?觀察者指出,“占中”之后,香港法治基石遭到動搖,民粹氣氛持續(xù)泛濫,過去一些違法的極端人士不但未被嚴懲,反而得到某些政治勢力的聲援,以致抗議無罪、違法沒事的觀念日漸滋長。
香港星島日報社論指出,香港一些激進青年組織主張,對“制度性暴力”須要“以武制暴”,換言之,是給違法暴力行為披上“正義”的外衣。這是不少外國恐怖主義組織使用的伎倆,在網(wǎng)上和朋輩之間接受這種理論“洗腦”的青年,受到組織利用,成為以暴力沖擊社會制度和安寧的馬前卒。
香港的反對派政黨此次雖然也譴責暴力,但同時將矛頭指向港府,指責政府分裂社會,有人宣稱沖突是警察朝天開槍造成,有人甚至污蔑特區(qū)政府自編自導。參與此次暴亂的有許多是活躍的“本土派”及“港獨”分子,包括被視為罪魁禍首的“本土民主前線”,以及“熱血公民”“勇武前線”“陳云弟子”等組織成員。香港媒體指出,這些人事后均無例外獲得公民黨、學民思潮等提供的法律支援。
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廣西社團總會會長鄧清河慨嘆,香港至今仍未走出“占中”陰霾,少數(shù)人覺得警方在“占領”期間保持克制,參與者的判刑又不算重,就在此次暴亂中大肆破壞。他強調(diào),“治亂世用重典”,警方及司法機構(gòu)應嚴懲暴徒,以儆效尤。
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韓陽光直指,違法“占領”行動、“反水貨客”示威已日趨暴力,如今更演變成暴亂,“是反對派一直縱容激進分子”。
香港民意的“臨界點”
暴亂之后,香港何去何從?劉兆佳認為,此次暴亂可以看作是一個“臨界點”:當這些抗爭行動失去了“道德和理想包裝”的時候,香港人的反感心態(tài)就會被刺激起來,特區(qū)政府也會在民意支持下采取強硬嚴厲的行動反制。
他認為,極端勢力越抬頭,反對派就會越被動,“原本比較溫和的反對派人士在主流社會和激進分子嚴重對抗的情況下,越來越?jīng)]有影響力”“這種情況下,斗爭會更加激烈,但當反對派越來越受激進派主導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本質(zhì)會導致他們走向失敗和式微。過了這個最嚴峻的階段,香港可望回復某種程度的平靜!
此次暴亂也引發(fā)香港輿論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討論。2003年,時任特首董建華領導下的港府曾嘗試就23條進行立法,引起巨大反彈,立法擱置至今。
劉兆佳表示,外交部將暴亂定性為“個別本土激進分離組織為主策動的暴亂事件”,反映中央憂慮上述思想日益坐大,會威脅國家安全,甚至被外部勢力利用成為“反動基地”。旺角暴亂雖未必加快23條立法,“但立法是越快越好”。香港律師會前會長、新界關注大聯(lián)盟發(fā)言人何君堯表示,基本法23條立法是憲制責任,現(xiàn)在香港已經(jīng)出現(xiàn)暴亂,是時候就23條立法。香港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則重申,本屆特區(qū)政府對23條立法的立場沒有改變。(本報記者 王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