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其實把眼光稍微放長遠點來看,從“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到蔡英文競選期間提出的“維持現(xiàn)狀”,每一次民進黨提出重大兩岸政策的變化,也顯現(xiàn)民進黨的務實與靈活。
1991年,民進黨全代會通過“臺獨黨綱”,其中載明應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黨綱觸及兩岸紅線,甚至一度引得臺海上空風雨欲來。民進黨于是圖謀“轉進”,1999年5月“臺灣前途決議文”就是這樣“應轉而生”。民進黨不再談建立所謂“臺灣共和國”,調整為承認臺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現(xiàn)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投方式決定云云。2012年“大選”,蔡英文提出“臺灣共識”,碰了一鼻子灰;去年小英卷土重來,修正為轉提“維持現(xiàn)狀”說,并成功上位。
民進黨近期的“善意”動作,應該是蔡英文吸取了陳水扁后期的教訓。當年阿扁想要“一邊一國”,沖撞不止卻四處碰壁,結果適得其反。如果“兩國論”版“條例”過關,等于直接把“一邊一國”入法,無異于推動“法理臺獨”,大陸方面豈能坐視?豈不是使蔡英文“一致性、可預測”的承諾在就任前就跳票?
觀察蔡英文的表態(tài),遵循了綠營在兩岸議題上的一貫傳統(tǒng),從雞蛋里挑骨頭的“立異”開始,但也有微妙轉向。比如,她至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但許多學者認為其遵循“中華民國現(xiàn)行憲政體制”,內涵已向“九二共識”上靠,她也認同1992年以來兩岸的互動歷史事實及所簽署的協(xié)議,展現(xiàn)愈來愈多的“求同”。
民進黨即將執(zhí)政,借“監(jiān)督條例”的契機,朝著轉型的方向邁出一步,反映了民進黨的務實態(tài)度。在綠營的如意算盤里,這展現(xiàn)了跟大陸尋求互動之道的善意,有利于降低“執(zhí)政”走“臺獨”路線的疑慮,增強對民進黨處理兩岸議題的正面觀感,累積大陸對民進黨的信任基礎,以便雙方能夠較快地進行溝通協(xié)商,來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之道。
但在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看來,綠營并非無懈可擊。他認為目前蔡英文的說法與民進黨強調的論述有很大的矛盾,尤其是蔡英文稱在“中華民國現(xiàn)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系,與民進黨長期以來主張“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顯然有極大的矛盾,兩者之間無法兼容。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