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林勁:建立兩岸政治協(xié)商機制的初步思考

2014-05-07 14:36: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二、兩岸關系中的政治與經濟

  考察兩岸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不難看出政治與經濟是無法截然分開的,倘若進一步考察兩岸關系的性質,政治與經濟更是密不可分。胡錦濤在2008年“12?31”講話中對兩岸“政治關系”的表述是:“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盡管尚未統(tǒng)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zhàn)遺留并延續(xù)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這是對兩岸關系歷史的基本概括,也是對兩岸關系現(xiàn)狀的客觀描述,既然是“內戰(zhàn)遺留并延續(xù)的政治對立”,那么不可否認“大陸和臺灣是同屬一個中國”。

  倘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審視“內戰(zhàn)遺留并延續(xù)的政治對立”,似乎有助于進一步認清“政治對立”的實質內涵!靶蜓浴遍_宗明義宣示:“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耙话怂末柲暌院螅饨ǖ闹袊饾u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奮斗”。緊接著是“二十世紀,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耙痪乓灰荒陮O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然后是“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后,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在憲法序言中,既體現(xiàn)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描述,又明確表述由“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過程。“政治對立”的實質就成為在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前提下,在現(xiàn)代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道路上的分歧,這種分歧正是內戰(zhàn)的真正原因。而分歧的前提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追求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所謂“政治對立”的核心在于國家發(fā)展道路及民族前途的沖突,但其立足點仍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民的福祉,也與現(xiàn)階段國民黨及馬英九提出的“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有相通之處,誠然亦可在臺灣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中尋找到類似或者相近的表述。

  在這種狀況下,對“政治對立”的理解就不僅要超越主權和領土之爭,而且要超越“主權在民”和“主權共享”的緩沖考慮,歸根到底就是要超越對主權及其相關問題的糾結。兩岸本來就是在各自的體制架構下,追求全體人民的福祉,“政治”的含義就不是所謂主權或主權性的相關事務,而是全體人民的事業(yè)。實質上就是回歸到“政治”這個概念的本義,亦即關于其公共性的思考。因此不僅在兩岸各自內部具有公共性,兩岸之間事務也具有公共性。“政治”不僅是個主權或與主權相關的名詞,更是與公共事務相關的名詞。解決兩岸“政治關系”的談判,就可以轉化成為如何最大程度地構建相關的機制,促進兩岸人民各方面的交流交往,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兩岸交流交往事務過程的成本。換言之,兩岸從上世紀80年代開放探親以來的各種交流,以至于包括“大三通”的最終實現(xiàn)等等,所有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文化、人員往來和交流,正是在實踐結束這一“公共性”意義上的“政治對立”。換言之,在超越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簡單的劃分之后,從曾經倡導“排除政治干擾”回歸到“兩岸一切事務都是政治問題”的高度來考量,那么現(xiàn)階段推動兩岸關系所遵循就不僅僅是“先經后政,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策略,而實際上就是在解決兩岸公共性的政治問題,結束“政治對立”。在此,“政治”概念與以往所批判的“泛政治化”中“政治”概念具有廣義與狹義的明顯區(qū)別,且二者的意圖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在于“乘勢推動”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而后者則在于“蓄意阻擾”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尤其關鍵的是,以廣義“政治”概念考察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那么推動的過程所要尋求的就不再是一種“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是尋求如何在公共性事務方面的協(xié)調,這既是造福于兩岸全體中國人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是一個新的“政治再造”過程,因此大可不必將政治與經濟視為壁壘分明、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從而把兩岸的政治對話和協(xié)商看作遙不可及且難以達成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