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這種“不見外”我很贊賞

  “我是個遙遠(yuǎn)來的人 可我是長住這邊”

  廈門大學(xué)門口的沙灘上海風(fēng)輕拂

  一位藍(lán)眼睛的外國教授潘維廉

  抱著吉他

  用閩南語唱起自創(chuàng)的歌謠

  1988年,美國人潘維廉拖家?guī)Э趤淼綇B門

  原計劃只待一年

  卻沒想到一頭扎進(jìn)這片土地后

  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來到中國后

  西方視角下的中國誤解

  父親經(jīng)歷帶來的偏見

  都與他眼前的真實圖景格格不入

  于是 潘維廉決定拿起筆

  開始給遠(yuǎn)方的人們寫信

  來給他們講講

  中國的故事

  當(dāng)有人提出“只有沿海在變”的質(zhì)疑時

  1994年潘維廉決定踏上四萬公里中國行

  用自己的眼睛

  去看看更廣闊真實的中國

  路途中

  不管是在甘肅、青海

  還是西藏、寧夏、貴州

  潘維廉發(fā)現(xiàn)

  即使在最偏遠(yuǎn)的地方也在修路

  “他們在建路他們是看下一代

  下一二三代

  中國政府是為了未來

  沒有其他國家這樣的”

  思想的壁壘 終被真實的故事瓦解

  在潘維廉長期堅持的書信往來之下

  2004年病重的父親在生命盡頭

  終于理解兒子的選擇

  “長住在中國 你這樣做是對的”

  2018年底 潘維廉將47封家書

  集結(jié)成書《我不見外》

  并把這本書連帶一封信

  一起寄給了習(xí)近平總書記

  2019年2月

  他收到了總書記溫暖的回信

  “潘維廉教授,來信和贈書收到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這些年你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種‘不見外’我很贊賞!

  “你在信中說,很看好中國的未來。我相信,你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jìn)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你筆下的中國故事也一定會更精彩!

  短短數(shù)語勾起往事洪流

  1999年 潘維廉罹患癌癥

  習(xí)近平總書記曾派人探望

  并送上鮮花與囑托:

  “希望你快恢復(fù),回家,回廈門。”

  這份跨越二十年的牽掛

  讓他再次踏上征程

  2019年潘維廉重走中國路

  當(dāng)年耗時三個月的四萬公里“土色之旅”

  如今憑借高速公路、大橋、隧道

  變成兩萬公里三十二天

  就可以輕松完成的“綠色之行”

  這次中國行

  讓潘維廉看到了

  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奇跡二十年就上演”

  如今

  潘維廉仍執(zhí)筆不輟

  有人稱贊他筆下的中國故事精彩

  他搖頭糾正:

  “不是因為我寫得好

  而是中國故事本身就精彩”

[責(zé)任編輯:匡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