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次愉快的吃面經(jīng)歷,讓我對臺灣的牛肉面多了關(guān)注,才發(fā)現(xiàn)牛肉面的發(fā)展歷史浸透著濃濃的臺灣情感和文化。
50多年前的臺灣,許多當(dāng)?shù)厝耸遣怀耘H獾,更不用說牛肉面了。那時,牛肉是昂貴且不常見的食材。而且,鄉(xiāng)村里用牛來耕種,為了感恩牛的辛苦和幫忙,農(nóng)民不忍食用牛肉。直到國民黨老兵遷臺后,因思念家鄉(xiāng),開始制作牛肉面。在不同文化融合下,臺灣當(dāng)?shù)厝瞬坏邮芰顺耘H夂团H饷,后來還把牛肉面變成了本土小吃,不斷創(chuàng)新,推向了世界。
牛肉面,儼然成為了臺灣的一張名片。
從2005年開始,每年入秋,臺北國際牛肉面節(jié)便拉開序幕。這場熱鬧的嘉年華,可持續(xù)3個月,不論是一碗80元新臺幣的牛肉面,還是一碗上萬元新臺幣的超豪華牛肉面,臺灣的達官貴人、普通百姓都喜歡吃牛肉面,都會去捧場。在熱騰騰、香噴噴的牛肉面面前,所有的腸胃都一樣平凡。
朋友告訴我,在臺灣,吃牛肉面非常講究。
首先講究一種氛圍:吃牛肉面要大口吃肉大口喝湯,熱氣蒸騰、汗流浹背,要“狂野”地吃,才能品出臺灣牛肉面的“正道”。
牛肉面的做法也非常講究,叫一青二白三黃四綠五紅。其中熬煮5天的高湯“一清”,白肉鍋“二白”,喬麥面“三黃”,香菜、青蒜襯味的“四綠”,辣椒加味的“五紅”,五者齊備,這才能算上一碗美味的臺灣牛肉面。
[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