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華山文創(chuàng)園區(qū)里,有個“一間茶屋”,主人是臺灣著名詞人方文山。這位在《爺爺泡的茶》《茶湯》中寫盡“茶情”的才子,也是一位愛茶人。
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的方文山說,喝茶可以帶給人寧靜感,一定不能匆忙,要慢慢地溫壺、泡茶,這個過程有一種儀式感和文化性。
“如果把喝茶當做一門藝術美學來談,是有些看頭的。”新竹文史工作者林漢泉說,一個對的地方,一群對的人,相聚一起有著加乘的效果;擺上賞心悅目的器具,說聊共同趣味的話題,喝一杯“共同期待”的茶,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舒心愜意。
當然,主角依然是“茶”。適茶適器,用對的器配好的茶,要有壺、壺墊(茶船)、蓋置、茶杯、杯墊、勻杯(茶海)、茶則、茶匙、茶倉(茶罐)、茶巾、潔方、爐(煮水)、花器、茶點等,如果有興致,可以加點香和書畫。
泡茶者一傾一停,得心應手,在寧靜里自然流露出美感,仿若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讓喝茶者也在觀賞的過程中感受到茶緣茶情。
茶文化可以影響人。27歲的彭瑋翔,乍看外表,是時尚陽光的“花樣美男”,而言談舉止卻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寧靜深邃感覺。直到看到他在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空間為文人墨客們展示茶藝時,才知道茶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他。
出生成長在花蓮縣瑞穗鄉(xiāng)的他,家里世代種茶、經營茶產業(yè)。在高雄的大學學習了電子專業(yè)后,他毅然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與茶葉的“親密接觸”。“種茶、泡茶的過程,也是一個心靈沉淀的過程,會忘記外面世界的喧囂!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