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緬作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中,黃埔軍校師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是被稱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黃埔三期生戴安瀾將軍,他率領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以少勝多,“揚威國外,藉伸正義”,不幸以身殉國,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和對岸的李啟明類似,云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遠征軍老戰(zhàn)士劉華,已經年逾耄耋。在論壇的講臺上發(fā)言時,已經顫顫巍巍的他,需要旁邊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杭元祥的攙扶。1937年“七·七事變”后,當年風華正茂的他,以“昂然七尺之軀棄文習武”,從黃埔十五期畢業(yè)后進入緬北,以身許國,終至勝利。
像劉華這樣,更多的黃埔生被分配到遠征軍的一線連隊任指揮員,在寸土寸血的攻堅戰(zhàn)中,在充滿艱險的緬北崇山密林中,他們奮勇殺敵,血染疆場,用鮮血和生命鑄寫著“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黃埔軍校贏得了榮譽,并與所有遠征軍和抗戰(zhàn)英烈們一起,為國人所永遠尊敬與懷念。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社會沒有忘記他們。為表示對中國遠征軍的敬意,意大利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決定向騰沖在世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捐贈扶助款人民幣10萬元。
如同杭元祥所言,在民富國強的今天,兩岸有識之士聚集在一起,相約保山,相約騰沖,感受中國遠征軍的輝煌業(yè)績,這無疑對弘揚黃埔精神,進一步增強親情、友情、鄉(xiāng)情、民族情和愛國情,包括對推動海峽兩岸和平穩(wěn)定具有特別的意義。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