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原在不停地思考:“你能夠讓一般的消費者留下臺灣街什么樣的印象?你的臺灣元素在哪里?我們在業(yè)態(tài)上是否要修訂?再有就是人的感覺問題,你到臺灣街的時候,到底有多少臺灣人在服務(wù)?”
“如果讓它成功了,其實大家都有一種宏愿,希望將臺灣街的經(jīng)驗移植到各個城市讓它蓬勃發(fā)展,因為臺灣跟大陸的這種情緣,是割舍不掉的。”
陳國原說,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使基層民眾很容易道聽途說,久而久之對大陸完全陌生。完全不知道或是完全的誤解而產(chǎn)生背離的思維方式,這是自己最不樂意看到的。
他因此一直在尋思和努力,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平臺,協(xié)助引進臺灣底層同胞來大陸落地生根,讓他們親身感受大陸并不是想象的那樣。
數(shù)字說大陸變化:嚴謹而真實
在大陸闖蕩23年,對于大陸的變化,陳國原表現(xiàn)出了商人的嚴謹。
“我不得不要用一個數(shù)據(jù)來做一個比方,以我太太為例,她15年前工資也不過是差不多700塊人民幣,那時候臺灣的工資和大陸的工資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經(jīng)過這十幾二十年來的變化,先講大陸的水平,無論工資增長幅度、人民享受的幸福滿意度等,絕對不是同日而語的。反觀臺灣,這15年幾乎是零進步、零成長。所以說兩岸的差距是越來越短、差距越來也小。不可諱言,你說15或是20年前,臺灣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在這邊在北京,可以享受好幾個月。這是實話!”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