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實施近兩年來,臺灣工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業(yè)、基層民眾普遍受益。臺方統(tǒng)計顯示,從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ECFA早收計劃累計為臺灣企業(yè)減免關稅2.25億美元。
與此同時,大陸同胞到臺灣旅游、求學、工作日漸增多。兩岸人員往來也大幅增加,由2002年的380萬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710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0萬人次。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臺北聽障奧運會……在大型賽事、展會中,兩岸同胞共襄盛舉,同享榮光;當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席卷全球,大陸及時出臺為臺灣經(jīng)濟紓困的政策措施,兩岸風雨同舟,共克時艱。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臺灣“莫拉克”風災、大陸西南地區(qū)旱災、青海玉樹強烈地震……每逢天災,兩岸同胞都感同身受,患難與共。
在臺灣同胞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上,大陸方面也充分釋放了善意,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妥善解決了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和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wèi)生大會等問題。4年多來,兩岸雙方減少了在涉外事務中的內耗。
“兩岸老百姓真正成為兩岸交流的主體并從中受益,這為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建立了基礎。正是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人民才能去除彼此間的誤解和敵意,最終建立共同的價值與利益聯(lián)系。”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責任編輯:張曉靜 ]